• 学佛要有弟子的根性

    现在很多人没有弟子的根性。在藏传佛教,讲的是四皈依,首先要皈依自己的上师。皈依了以后,师父再不行,你也要顶在头上虔诚恭敬。特别是到了内密阶段,要做到身口意供养。你的身、口、意都不是你的,是上师的。如果你的恭敬虔诚到不了这个地步,很多东西就不能告诉你。因为你不是弟子的根器,你还不堪传授。(《师父说》第59期)  ...

  • 地狱里的众生为什么不上来

    在地狱里的众生为什么上不来啊?不是地藏王菩萨,也不是其他的佛菩萨不救他们上来,是他们自己不上来。为什么?因为,他(她)总认为自己做的事对,别人都是错嘛。所以,就执著自己的知见,呆在地狱里面不愿意上来。(《师父说》第58期)  ...

  • 着衣吃饭

    襄州广德山智端禅师僧问:“牛头未见四祖时如何?”师曰:“着衣吃饭。”曰:“见后如何?”师曰:“着衣吃饭。”问:“如何是广德山?”师曰:“当阳花易发,背阴雪难消。”曰:“如何是山中人?”师曰:“朝霞不出门,暮霞行千里。”——摘自《五灯会元》卷十四  ...

  • 师姑元是女人作

    五台山智通禅师初在归宗会下,忽一夜连叫曰:“我大悟也。”众骇之。明日上堂众集。宗曰:“昨夜大悟底僧出来。”师出曰:“某甲。”宗曰:“汝见甚么道理,便言大悟?试说看。”师曰:“师姑元是女人作。”宗异之,师便辞去。宗门送,与提笠子。师接得笠子,戴头上便行,更不回顾。后居台山法华寺,临终有偈曰:“举手攀南斗,回身倚北辰。出头天外看,谁是我般人?”——摘录自《五灯会元》卷四  ...

  • 不见瑞像,只见卧如来

    赵州观音院从谂禅师童稚于本州扈通院从师披剃。未纳戒便抵池阳,参南泉。值泉偃息而问曰:“近离甚处?”师曰:“瑞像。”泉曰:“还见瑞像么?”师曰:“不见瑞像,只见卧如来。”泉便起坐,问:“汝是有主沙弥,无主沙弥?”师曰:“有主沙弥。”泉曰:“那个是你主?”师近前躬身曰:“仲冬严寒,伏惟和尚尊候万福。”泉器之,许其入室。——摘录自《五灯会元》卷四  ...

  • 不要想着突出自己

    诵经是一种很重要的修行。我们诵经呀,要注意听鱼子,跟着鱼子走,即使你对经文比较熟悉,也不能抢点;当然,也不能拖板。我们修行就是要修自己的心性,就是你有自私的心,老是想突出自己,就不行!即使做好事想突出自己也不行!(《师父说》第57期)  ...

  • 居士不能管出家人的事

    有些居士,做了一辈子的居士,也没有什么进步。为什么,因为他(她)喜欢用家庭过日子的习惯,到寺院里指手画脚,如果不让他(她)说,还不服气。这样做是不对的。在十方丛林,是有着严格的规矩的,出家人的事,在家居士是不能插手的。这不是独裁,这是有甚深的法义在里面!(《师父说》第56期)  ...

  • 公案:佛堂无佛

    汾州无业禅师闻马大师禅门鼎盛,特往瞻礼。祖覩其状貌奇伟,语音如钟,乃曰:“巍巍佛堂,其中无佛。”师礼跪而问曰:“三乘文学,粗穷其旨 ,常闻禅门“即心是佛”,实未能了。”祖曰:“秖未了底心即是,更无别物。”师曰:“如何是祖师西来密传心印?”祖曰:“大德正闹在,且去,别时来。”师才出,祖召曰:“大德!”师回首。祖曰:“是甚么?”师便领悟,乃礼拜。祖曰:“这钝汉礼拜作么?”(云居锡云:“甚么处是汾州正闹。”)——摘自《五灯会元》卷三  ...

  • 公案:饥来吃饭,困来即眠

    源律师问:“和尚修道,还用功否?”师曰:“用功。”曰:“如何用功?”师曰:“饥来吃饭,困来即眠。”曰:“一切人总如是,同师用功否?”师曰:“不同。”曰:“何故不同?”师曰:“他吃饭时不肯吃饭,百种须索;睡时不肯睡,千般计较。所以不同也。”律师杜口。——摘自《五灯会元》卷第三  ...

  • 佛门里尽心就是称职

    在佛教里,关键是看发心。没有哪一个人生下来就能把事情做好,做不好很正常。所以,不管做什么事,只要你发了心、尽了心,你的工作就称职了,就圆满了。(《师父说》第55期)  【编者按】2013年春夏之交,巡返大圆通寺隆重开光,理际法师亦荣升寺院方丈。自此,法师广开甘露之门,普度有情众生,寻师问道者不绝于途。法师每每契理契机,随缘开示,令众弟子及诸信士心开意解,疑惑冰消。由此“师父说”,成为众人日常修行之规范,相互戒勉之准绳。今,特将法师平素开示之精华,集结成篇,...

  • 学佛要有三分呆相

    学佛要有三分呆相。有些学佛人,你看着傻傻呆呆的,但是一旦开悟,那都是祖师相。而有些学佛人,经文刚那么一看,就觉得自己有感觉,还感觉“好得很”,拿着经文和祖师的开示到处说,那是把祖师证悟的智慧,变成了他(她)自己的知识,进而成为所知障。(《师父说》第54期)  ...

  • 居士之间不要称呼“师兄”

    现在,学佛的居士之间经常相互称呼“师兄”,这是不如法的,我们又不是什么江湖帮派。特别是在一个道场、一个师父名下皈依的居士,如果相互“称兄道弟”,无形当中,就把其他来这个道场的居士给疏远了,就形成了派系了。居士相互之间称“李居士”“王居士”就可以了,或称号法名也行。其实,不要说在家居士,就是出家人,在十方丛林里,也没有“师兄”“师弟”这一说,即便是一起出家或一起受戒,公众场合也不能称呼“师兄”或“师弟”,只能在两个人私下的时候,表示尊重,偷偷地称呼一下“师兄”。(《师父说》第5...

  • 三 昧

    始终住在一念当中,就是三昧的境界。佛法中说,有无量的三昧。我们要修习正三昧。(《师父说》第52期)  ...

  • 有福报容易开智慧

    为什么别人能做的事,我们做不成?归根到底还是福报不够,福报够了,智慧就容易开了。(《师父说》第51期)  ...

  • 要坚持打坐

    现在资讯发达,人们脑子里存储的信息太多,很难达到过去祖师们动中常住三昧的境界,只能坚持打坐,慢慢练习。(《师父说》第50期)  ...

  • 修行大乘佛法的标准

    修行大乘法的标准是什么呢?就以发菩提心为本,也就是修菩萨法。菩萨法是什么?就是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智慧,称为六度。而六度以智慧为根本。(《师父说》第49期)  【编者按】2013年春夏之交,巡返大圆通寺隆重开光,理际法师亦荣升寺院方丈。自此,法师广开甘露之门,普度有情众生,寻师问道者不绝于途。法师每每契理契机,随缘开示,令众弟子及诸信士心开意解,疑惑冰消。由此“师父说”,成为众人日常修行之规范,相互戒勉之准绳。今,特将法师平素开示之精华,集结成篇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