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自净其意

    佛教讲“诸恶莫做,众善奉行,自净其意,是诸佛教。”如果只讲“诸恶莫做,众善奉行。”就把佛教等同与一般的社会慈善,混淆了佛法根本含义。而只有加上了“自净其意”,才是完整的佛教。(《师父说》第79期)  ...

  • 秘魔和尚传

    唐秘魔和尚,不知何处人。得马祖之道,居五台秘魔岩。常持一木叉,每见僧来礼拜,即叉却颈曰:“哪个魔魅教汝出家?哪个魔魅教汝行脚?道得也叉下死,道不得也叉下死,速道速道!”学人鲜有对者。霍山通禅师来访,才见不礼拜,便窜入怀里。师拊通背三下。通起拍手曰:“师从三千里外赚我来,三千里外赚我来。”言已便回。师以大法为务,与世漠然,后终于岩下。——摘自《清凉山志》卷三  ...

  • 修善戴枷锁 作恶入禅定

    (嵩山峻极禅师)僧问:“如何是修善行人?”师曰:“檐枷带锁。”曰:“如何是作恶行人?”师曰:“修禅入定。”曰:“某甲浅机,请师直指。”师曰:“汝问我恶,恶不从善;汝问我善,善不从恶。”僧良久。师曰:“会么?”曰:“不会。”师曰:“恶人无善念,善人无恶心。所以道善恶如浮云,俱无起灭处。”僧于言下大悟。(摘自《五灯会元》卷二)  ...

  • 奉 献

    要说奉献,发心出家才是真正的奉献。一个真正的出家人,抛家舍业,放弃世间的名利地位,舍离父母妻儿,一心投入到弘法利生的事业中,才是彻底的奉献!(《师父说》第78期)  ...

  • 学佛不能似是而非

    作为一个正信的居士,要真正的了解佛教的真实义,不能依文解字,依文解义,似是而非。有些人稍微学了那么一点佛教的东西,就说自己懂了。张口闭口就说:“佛不在庙里,法不在经里。”其实,那就是邪。(《师父说》第77期)    ...

  • 成大事要知忍耐和妥协

    一个人要想成事,特别是成大事,必须具备两点:一是要学会忍耐,二是要学会妥协。(《师父说》第76期)    【编者按】2013年春夏之交,巡返大圆通寺隆重开光,理际法师亦荣升寺院方丈。自此,法师广开甘露之门,普度有情众生,寻师问道者不绝于途。法师每每契理契机,随缘开示,令众弟子及诸信士心开意解,疑惑冰消。由此“师父说”,成为众人日常修行之规范,相互戒勉之准绳。今,特将法师平素开示之精华,集结成篇,以《师父说》栏目,陆续于微信发布,期待更多人士同沾法...

  • 鸟窠禅师公案二则

    (鸟窠[kē]道林禅师)后见秦望山有长松,枝叶繁茂,盘屈如盖,遂栖止其上,故时人谓之鸟窠禅师。复有鹊巢于其侧,自然驯狎,人亦目为鹊巢和尚。有侍者会通,忽一日欲辞去。师问曰:“汝今何往?”对曰:“会通为法出家,和尚不垂慈诲,今往诸方学佛法去。”师曰:“若是佛法,吾此间亦有少许。”曰:“如何是和尚佛法?”师于身上拈起布毛吹之,通遂领悟玄旨。元和中,白居易侍郎出守兹郡,因入山谒师。问曰:“禅师住处甚危险。”师曰:“太守危险尤甚!”白曰:“弟子位镇江山,何险之有!”师曰:“薪火相交,...

  • 朝山消业障增福慧

    佛教朝山既不同于一般的进香祈愿,更不是大众的旅游观光,而是很重要的一种修行方式,也是一个消除业障和增长福慧的方式。要想在朝山中消除业障增长福慧,一要恭敬虔诚,二要受苦、受累、受委屈,而在舒舒服服中是不可能完成的。(《师父说》第75期)  ...

  • 佛法是不诤之法

    佛教是无为之法,佛教是不诤之法。不要动不动就说自己学的是“正法”,你在说自己是正法的同时,无形当中就映射别人学的是邪法,也无形当中就树立了对立面、树立了敌对面,有了对立面,也就不是佛法了。所谓的佛法灭亡也就是从这里开始的。(《师父说》第74期)  ...

  • 做事不能就合

    我们做事一定要认真,一点也不能就合,如果你在一个点上就合了,慢慢就会在一条线上就合,然后影响到一大片,再后变成一个面。最后,你整个的人生也会慢慢的就合了。(《师父说》第73期)  ...

  • 亦痛亦不痛

    有一童子,名神会,襄阳高氏子,年十三,自玉泉来参礼。师曰:知识远来艰辛,还将得本来否?若有本则合识主,试说看。会曰:以无住为本,见即是主。师曰:这沙弥争合取次语。会乃问曰:和尚坐禅,还见不见?师以柱杖打三下,云:吾打汝是痛不痛? 对曰:亦痛亦不痛。师曰:吾亦见亦不见。神会问:如何是亦见亦不见?师云:吾之所见,常见自心过愆,不见他人是非好恶,是以亦见亦不见。汝言亦痛亦不痛如何?汝若不痛,同其木石;若痛,则同凡夫,即起恚恨。汝向前见不见是二边;痛不痛是生灭。汝自性且不见,敢尔弄人...

1